今日: 434|昨日: 633|帖子: 2189450|会员: 163392|欢迎新会员: LY333

瓠山才子说文解字:林则徐《出嘉峪关》诗中“贰负”究竟是谁?

0
回复
424
查看

瓠山才子

32主题28帖子38积分
LV1会员
嗯哼...

城市CEO,积分831,距离下一等级还需635积分

积分38在线时间8小时

发表于2022-01-05 20:31:59 |只看该作者|倒序浏览

楼主
分享到:
瓠山才子说文解字:林则徐《出嘉峪关》诗中“贰负”究竟是谁?

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,先将林则徐七律《出嘉峪关》之三全诗抄录如下:
敦煌旧塞委荒烟,今日阳关古酒泉。 
不比鸿沟分汉地,全收雁碛入尧天。 
威宣贰负陈尸后,疆拓匈奴断臂前。 
西域若非神武定,何时此地罢防边? 
“威宣贰负陈尸后”中的“贰负陈尸”,是一个典故。有人在赏析此诗时,把“贰负”释为“贰师将军李广利”,这是错误的。那么“贰负”究竟是谁呢?
“贰负”是《山海经》记载的一个大逆不道的神。“贰负陈尸”故事说的是:“人面蛇身”的“贰负”与他的臣下“危”联合杀死了“窫窳”,黄帝为了惩罚“危”,就把他用脚镣锁在疏属山(今陕西省绥德县境内)。《山海经·海内西经》说“窫窳者,蛇身人面,贰负臣所杀也。”“贰负”与下属杀了自己的同类,有可能是犯上作乱,因此“贰负之臣”受到惩罚,并变成了一具干尸。“贰负之尸在大行伯东。”(“海内北经”)“鬼国在贰负之尸北。”(同上)
所谓“蛇身人面”,指的是龙族,黄帝之后,往往被称为“龙的传人”。“窫窳”应该也是一个原始部落首领,郭璞在《山海经图赞》中说:“窫窳无罪,见害贰负。帝命群巫,操药夹守。遂沦溺渊,变为龙首。”
《夜航船》卷十八“荒唐部”之“贰负之骸”讲述了一个更为神奇的故事,后人都说是出于附会,说的正是“贰负之尸”:
《山海经》:“贰负之臣曰危,与贰负杀窫窳。帝乃梏之疏属之山,桎其右足,反接两手与发,系石。”汉宣帝时,尝发疏属山,得一人,徒裸,被发反缚,械一足。因问群臣,莫能晓。刘向按此言之。帝不信,谓其妖言,收向系狱。向子歆自出救父,云:“以七岁女子乳饮之,即复活。”帝令女子乳之,复活,能言语应对,如向言。帝大悦,拜向为中大夫、歆为宗正。
由上可知,黄帝惩罚贰负之臣,让他变成僵尸,这是一种以文明手段教化野蛮风气的正义之举。清人诗云:“窜渠伏冥诛,械献贰负尸。七图及蒙固,缚之如连鸡。”(赵尔巽等《清史稿》卷一百·志七十五)可知“贰负”是叛乱分子的代名词;还有“轻刀砍阵蹂轻骑,又报分张贰负尸。”(同上)清人在诗文中多处引用这一典故,绝非偶然。
把“贰负”解释为“贰师将军李广利”,不但不符合典故原意,还有违七律的写作规则。七律中间两联,要求对仗工整,如此联中“贰负陈尸”与“匈奴断臂”,堪称绝妙!“威宣贰负陈尸后”,这句通过追述历史的源头,说明华夏民族文治武功的文明气象、除暴安良的“神武”壮举,是从黄帝开始的。
诗的尾联:“西域若非神武定,何时此地罢防边?”“神武”并不是指汉武帝。所谓“神武”,就是“圣武”,正是《周易》上所说:“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。”朱熹说过:“武虽是杀人的事,圣人却存此神武而不杀也。”这就说明“神武”者必“不杀”,就如黄帝只是象征性地拘缚了贰负之臣。林公这两句的意思是说:西域之地,如果不是清代“神武皇帝”们的戡定(据《清史稿》记载,努尔哈赤被蒙古人尊为“神武皇帝”),什么时候才能缓解边防呢?历史事实证明,最终真正“定西域”“罢防边”的,是自清代(清代有《平定回部图》和《平定西域战图》),此句赞美的其实是清代君臣们共同的“神武”之功。
诗的第二联“不比鸿沟分汉地,全收雁碛入尧天。”意思很清楚,是贬抑“汉地”,褒扬“尧天”,“尧天”象征的正是清代广阔的疆域。全诗中没有赞美汉武帝的意思,也绝不可能出现李广利的影子。
看来,把“贰负”释为“贰师将军”、“神武”释为汉武帝,是因为解诗者看到诗中有“贰”、“武”及“匈奴断臂”,望文生义所致。

点评

点评 回复 举报

快速回帖使用 (可批量传图、插入视频等)

朋友

微信,手机扫一扫
回帖双倍积分